苏女士的父母在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经营一家餐馆。四五年前,县粮食局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此就餐股票配资杠杆,累计打下68张白条,共计餐费28,285元。这笔欠款讨要了五年未果。
事件经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。7月25日,苏女士和白条签字人陈某均证实,欠款已结清。陈某表示,为了及时解决问题,他们个人已经垫钱结清了餐费,并对此事表达了歉意,称小饭店确实不容易,因舆论压力才解决了问题,感到很惭愧。
这笔拖欠五年的餐费最终在媒体曝光后连夜还清。然而,人们不禁追问,为何非要等到记者介入、舆论关注,这笔本应支付的钱才能还清?苏女士此前称,父母因讨要欠款而气愤交加,病痛缠身,餐馆也已停业。如果不是被逼到绝境,这笔钱又要到何时才能要回?
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小饭馆做的是小本生意,当初愿意让扶贫干部赊账,源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。然而,这份信任却变成了难以追回的账单。这些大锅鸡、捞面条曾让扶贫小组成员饱足满意,之后却成为压在要债人心上的石头。
公职人员吃工作餐赊账实际上是拿政府的公信力做抵押,长期欠账不还不仅损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权益,更严重损害了政府名誉和公信力。讽刺的是,扶贫小组本应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,结果反而欠钱不还,给群众添愁添堵,这不仅寒了百姓的心,更是背离了政策初衷,搞坏了工作作风。
某些干部把“新官不理旧账”当作理所当然,这种思维比拖欠行为更可怕。脱贫攻坚小组取消了、当时负责的领导被查了,就能成为欠债不还的理由吗?若按此逻辑,政府工作岂不成了“击鼓传花”?前任挖坑后任不填土,最终被坑的是老百姓。政府不是哪一任领导的“私人作坊”,而是为群众办事的机构,领导可以换人,但诚信不能断档,承诺必须兑现。
媒体曝光之后,解决问题立刻加速,从“正在走流程”到“连夜还清”,说明五年不还钱并非不能,而是不愿。这种“不曝光不解决”的套路本质上仍是一种权力任性,总觉得公家欠账,老百姓不能奈何,总想着能拖一天是一天,根本没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。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,可在一些人眼里,百姓的辛苦钱不如自己“少添麻烦”重要,群众的急难愁盼比不过流程的“按部就班”。
如今钱虽然还了,签字工作人员也道了歉,但欠了五年的民心账、信心账,怕是没有那么容易结清。打造诚信政府,不能只靠媒体曝光后再“深感惭愧”,更要靠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位。一笔账目究竟该谁负责、何时结清、拖延如何追责股票配资杠杆,都得有明确的规定。唯有让“赖账”者付出代价,让担责成常态,才能让群众的信任不被辜负,让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。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