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是老年人才会心梗吗?”
这是错误的观念。数据显示,我国35岁至44岁人群心血管发病率增速最快,20岁至29岁人群中,已有15%出现早期病变。而当气温突破30℃后,每再升高1℃,心血管事件风险就升高6%。高温对“脆皮中青年”的杀伤力,或许比想象中更狠。
打破心血管科普难题,“硬核证据”阐述趣味知识
近年来,随着大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觉醒,心血管知识已然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领域。然而,不得不承认的是,心血管专业知识体系极为深邃复杂,其概念之晦涩、理论之艰深,即便是专业人士,也常常感到颇具挑战,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。如何在确保科学性不打折扣的前提下,将专业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普通大众,使之易于理解、一目了然,无疑成为许多医学科普工作者面临的难题。
在此情形下,日前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毅教授团队创作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硬核心知识》一书,希望为心血管知识普及的艰难之路尝试一种新方法。据悉,多年前,张毅团队已创建微信视频号“毅心说”及公众号“每日毅讯”等,坚持每日更新,发布大量心血管健康相关知识,积累了丰富的心血管健康科普与前沿临床研究资讯,为了与更多患者、市民分享其中的精华内容,基于以上素材积累,《硬核心知识》应运而生。
“全书共分为5章,涵盖健康生活方式、科学临床管理、危机预警信号、疾病检测指标及治疗核心要点等。每篇文章采用统一结构:先介绍大众感兴趣的话题,继而在‘硬核证据’栏目中阐述该话题相关的临床医学证据,最后标注权威文献来源,便于读者溯源查证。”张毅介绍,这也正是该书的最大特点:即对每一个健康建议都提供临床医学证据,通过原汁原味地呈现各种日常推荐的理由,最大限度保留专业性和科学性。
他表示,全书力求避免泛泛而谈、缺乏深度,同时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,“我们对平台上高点击率的心血管科普知识加以选择,再找到对应的心血管专业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,力求将两者完美融合。”
四大危险因素,让中青年更要“护心”
张毅说,其实“护心”也与完成一本书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,“健康绝非一日之功,对健康的关注也要久久为营,核心在于将‘知’转化为‘行’。”近期申城气温持续走高,在临床上,不仅有常见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,上班族的“心健康”也引起他的特别关注。“强健的心脏是支撑事业与生活的坚实基石,而心脏的崩溃,往往始于一次次被忽略的微小警报。”
为何高温对中青年更危险?张毅解释,“第一是代偿过度,年轻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,心输出量可瞬间提高70%,心率飙至100次/分,心脏像‘超频CPU’,极易诱发心律失常;第二是脱水与血液高凝,长时间通勤、高频率食用外卖和冰美式导致水分、电解质‘双缺失’,血液黏稠度可增加10%,血栓秒变‘定时炸弹’;第三是温差暴击,写字楼22℃的冷气和户外35℃的酷暑热浪形成巨大反差,反复进出使血管像热胀冷缩的橡皮管,血管内的斑块更易破裂;第四是熬夜和咖啡因,加班到凌晨1点时,再来两罐能量饮料,儿茶酚胺水平持续高位,将血压和心率双双推向危险边缘。”
他谈到3个最易被忽视的高温心梗预警信号,“第一个非常重要——不是胸痛,而是胸闷伴随‘牙床+左肩’酸胀,根据临床经验,年轻患者中,30%表现为放射痛。此外,还可能出现胸闷、胸痛伴有突然大量出汗,却手脚冰凉,有持续两分钟的‘濒死感’。”出现任一条,应立即拨打120,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疗机构。
“高温不会因为你年轻就‘手下留情’,守护心脏,就是守护我们奋斗的资本与幸福的源泉。”最后,张毅带来一则中青年全天候“防猝死”方案时间表:
09:00通勤——地铁口到办公室的最后500米快走,利用“运动热身”代替“高温暴击”。
12:00午餐——遵循“彩虹餐盘”原则:½深色蔬菜+¼全谷物+¼高蛋白(鸡胸/三文鱼),盐摄入量应≤4克。
14:00空调房——设定26℃至28℃,保证室内外温差≤7℃。每伏案工作一小时,应起身走动喝水一次。
18:00下班——避免立刻冲冷水澡。
22:30睡前——放下手机股票配资杠杆,可做5分钟“躺平蹬车”运动。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